在文章開始以前我們先做一道題:
window.name = "window";
function User(name) {
this.name = name;
this.greet1 = function() {
console.log(this.name);
};
this.greet2 = function() {
return function() {
console.log(this.name);
};
};
this.greet3 = function() {
return () => console.log(this.name);
};
}
const UserA = new User("UserA");
const UserB = new User("UserB");
UserA.greet1();
UserA.greet1.call(UserB);
UserA.greet2()();
UserA.greet2.call(UserB)();
UserA.greet3()();
UserA.greet3.call(UserB)();
你可以自己先試著寫出答案,如果你想檢驗自己的答案可以直接移到文末,我們也會在最後進行解析。
本文將會從以下五個規則來介紹 JavaScript
中的 this :
- 隱式綁定
- 顯式綁定
- new 綁定
- 詞法綁定
- 默認綁定
隱式綁定#
首先讓我們看一段代碼:
const user = {
name: 'Jeremy',
greet () {
console.log(`My name is ${this.name}`)
}
}
讓我們調用 user
對象中的 greet
方法:
user.greet(); // My name is Jeremy
我們可以看到,當我們通過 user
對象來調用它的方法 greet
時,greet
中的 this
指向的就是 user
對象,這就是隱式綁定的關鍵: 當函數引用有上下文對象時,隱式綁定會把函數調用中的 this
綁定到這個上下文對象,因此這裡的 this.name
等同於 user.name
。
讓我們稍微擴展一下:
const user = {
name: 'Jeremy',
greet () {
console.log(`My name is ${this.name}`)
},
son: {
name: 'lap',
greet () {
console.log(`My name is ${this.name}`)
}
}
}
調用 user.son.greet()
的結果是否符合你的預期呢?
現在讓我們改寫一下代碼:
function greet () {
console.log(`My name is ${this.name}`)
}
const user = {
name: 'Jeremy'
}
我們將 greet
拆成了獨立的函數,現在我們該怎麼做讓 greet
中的 this
指向 user
對象呢?
顯式綁定#
在 JavaScript 中,每一個函數都有一個方法可以讓你實現這個功能 (即改變 this
的指向) ,這就是 call
:
call()
方法調用一個具有給定this
值的函數,以及分別提供的參數 (參數的列表)。
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調用:
greet.call(user)
這就是 顯式綁定 的含義,我們顯示地 (使用 .call
) 指定了 this
的指向。
如果我們想給 greet
傳入一些參數,這就需要用到 call
方法的其餘參數:
function greet (l1, l2, l3) {
console.log(`My name is ${this.name} and I know ${l1}, ${l2} and ${3}`)
}
const user = {
name: 'Jeremy'
}
const languages = ['JavaScript', 'Java', 'PHP']
greet.call(user, languages[0], languages[1], languages[2]) // My name is Jeremy and I know JavaScript, Java and PHP
當我們實際實踐這些代碼的時候就會發現把 languages
陣列一個一個傳進去是很煩人的,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一個更好的選擇 .apply
:
apply()
方法調用一個具有給定this
值的函數,以及作為一個陣列(或類似陣列對象)提供的參數。
.apply
與 .call
唯一的區別就是傳入參數的方式,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調用:
greet.apply(user, languages) // My name is Jeremy and I know JavaScript, Java and PHP
最後介紹的方法是 .bind
:
**
bind()
** 方法創建一個新的函數,在調用時設置this
關鍵字為提供的值。並在調用新函數時,將給定參數列表作為原函數的參數序列的前若干項。
.bind
和 .call
類似,區別在於 .call
是立即調用,.bind
會返回一個新函數可以讓你之後再調用:
const newFn = greet.bind(user, languages[0], languages[1], languages[2])
newFn() // My name is Jeremy and I know JavaScript, Java and PHP
new 綁定#
讓我們看新的一段代碼:
function User (name) {
this.name = name
}
const me = new User('Jeremy')
console.log(me.name) // Jeremy
使用 new
來調用 User
時,我們會構造一個新對象並把它綁定到 User
調用中的 this
上。
JavaScript
中的new
使用起來跟傳統面向類的語言一樣,但內部機制是完全不一樣的,當我們使用new
來調用函數,或者說發生構造函數調用時,會執行以下操作:
- 創建一個新對象
- 將這個對象鏈接到原型上
- 將這個對象綁定到函數調用的
this
上- 如果該函數沒有返回其它對象,那麼就返回這個新對象
詞法綁定#
上述介紹的四種規則已經可以包含所有的正常函數,但是在 ES6
中介紹了一種特殊的函數:箭頭函數。
箭頭函數表達式的語法比函數表達式更短,並且沒有自己的 this,arguments,super或 new.target 。這些函數表達式更適用於那些本來需要匿名函數的地方,並且它們不能用作構造函數。
箭頭函數沒有自己的 this
,根據外層 (函數或者全局) 作用域來決定 this
。
讓我們再來改寫一下代碼:
const user = {
name: 'Jeremy',
languages: ['JavaScript', 'Java', 'PHP'],
greet () {
return function () {
console.log(this.name);
}
}
}
我們在 greet
方法中返回了一個函數,當我們試著調用 user.greet()()
時,返回的是 undefined
。
出現這個的原因是我們調用返回的函數時沒有綁定的上下文對象 (默認就變成了 window
),因此很直接的一種想法就是我們運用 顯式綁定 ,更改代碼如下:
const user = {
name: 'Jeremy',
languages: ['JavaScript', 'Java', 'PHP'],
greet () {
return function () {
console.log(this.name);
}.bind(this)
}
}
user.greet()() // Jeremy
那我們如果用 箭頭函數 來改寫呢?
const user = {
name: 'Jeremy',
languages: ['JavaScript', 'Java', 'PHP'],
greet () {
return () => {
console.log(this.name);
}
}
}
user.greet()() // Jeremy
箭頭函數 this
的查找規則其實與 變量查找 類似,在 ES6
以前我們就在使用一種幾乎等效的模式:
var user = {
name: 'Jeremy',
languages: ['JavaScript', 'Java', 'PHP'],
greet () {
var self = this;
return function () {
console.log(self.name);
}
}
}
user.greet()() // Jeremy
在同一個函數或者同一個程序中最好不要混用這兩種風格,否則代碼會更難編寫與維護。
默認綁定#
最後讓我們重新看這一段代碼:
function greet () {
console.log(`My name is ${this.name}`)
}
const user = {
name: 'Jeremy'
}
如果我們直接調用 greet
會發生什麼?
greet() // My name is undefined
這就引出了我們最後一個規則,如果我們沒有 隱式綁定 (對象調用),也沒有 顯式綁定 (.call
,.apply
,.bind
) 或是 new 綁定,那麼 JavaScript
會默認將 this
指向 window
對象 (因此默認綁定也稱為 window 綁定):
window.name = 'window'
function greet () {
console.log(`My name is ${this.name}`)
}
const user = {
name: 'Jeremy'
}
greet() // window
在 ES5 中,如果你啟動了嚴格模式,那麼
JavaScript
會將this
保持為undefined
。
總結#
我們來總結一套判斷 this
指向的流程:
- 首先看函數在哪裡被調用。
- 函數是通過對象來調用 (. 左邊是一個對象) 嗎?如果是,
this
指向這個對象,如果不是,繼續。 - 函數是通過
.call
,.apply
或者.bind
來調用嗎?如果是,this
指向指定的上下文對象,如果不是,繼續。 - 函數是通過
new
關鍵字來調用嗎?如果是,this
指向新創建的對象,如果不是,繼續。 - 函數是一個箭頭函數嗎?如果是,
this
指向箭頭函數向外第一個非箭頭函數的函數,如果不是,繼續。 - 運行環境是嚴格模式嗎?如果是,
this
是undefined
,如果不是,繼續。 this
指向window
對象。
最後回到文章開始的題目,先給出運行的答案:
window.name = "window";
function User(name) {
this.name = name;
this.greet1 = function() {
console.log(this.name);
};
this.greet2 = function() {
return function() {
console.log(this.name);
};
};
this.greet3 = function() {
return () => console.log(this.name);
};
}
const UserA = new User("UserA");
const UserB = new User("UserB");
UserA.greet1(); // UserA
UserA.greet1.call(UserB); // UserB
UserA.greet2()(); // window
UserA.greet2.call(UserB)(); // window
UserA.greet3()(); // UserA
UserA.greet3.call(UserB)(); // UserB
UserA
與 UserB
分別通過 new
構造出來,則對應的 name
分別為 UserA
和 UserB
UserA.greet1()
: 首先greet1
由UserA
調用,則greet1
內的this
指向UserA
,所以輸出UserA
UserA.greet1.call(UserB)
:greet1
通過.call
調用,指定的對象是UserB
,所以輸出UserB
UserA.greet2()()
:首先greet2
通過UserA
調用,返回了一個沒有綁定上下文對象的函數,所以此時輸出為window
User.greet2.call(UserB)()
:這裡gree2
通過.call
指定UserB
調用,但是同樣返回了一個沒有綁定上下文對象的函數,所以輸出依然為window
UserA.greet3()()
:這裡返回的是詞法綁定的箭頭函數,綁定的上下文對象為UserA
,所以輸出UserA
UserA.gree3.call(UserB)()
:這裡同樣返回了箭頭函數,綁定的上下文對象為通過.call
指定的UserB
,所以輸出UserB
參考鏈接: